對于兒童來說,聽力問題的應對策略是遵從早發現、早治療、早康復三大原則。
聽力問題常見的就是聽力障礙,是新生兒最常見的感覺障礙,如果不進行早期篩查和確診,會失去早期干預機會,可能影響兒童語言系統的發育,造成患兒語言發音障礙、學習困難,甚至導致社會適應能力差、聾啞等嚴重的身心問題,因此早期兒童的聽力篩查顯得尤為重要。如果家庭中有先天性的聽力障礙的病史或者是家屬,在孕前可以進行致聾基因篩查,了解夫妻雙方攜帶致聾基因的風險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或減少聽力障礙兒童的出生。基因篩查技術還能更好地彌補常規新生兒聽力篩查的不足,不僅能有效了解新生兒聽力受損的風險,還能為后期是否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提供依據。
兒童在出生4~8個月后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,如果有聽力障礙,盡量在此之前發現,并且進行干預治療,避免影響兒童的發育。一般兒童聽力篩查初篩時間為出生72h后,這能提高兒童聽力篩查初篩的通過率和減少假陽性情況的發生,但如果發現異常情況,還要繼續進行復查,可以在42天和6個月的時候到醫院復查。
經過努力,臨床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新生兒聽力篩查機制,大多數兒童聽力的異常都能夠及時的發現,家長一定要留意兒童出生后的聽力篩查結果,及時進行干預。在平時要密切觀察兒童的發育情況,如果有兒童說話晚的情況,一定要警惕,因為如果兒童聽力是異常的,意味著兒童無法正常的進行聆聽、模仿學習,因此自然無法學習說話。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,兒童出生的初期是可以聆聽和說話的,隨著年紀的增大,家長發現其對外界聲音的反應變弱了,言語清晰度變差了,這種情況往往是一種遲發性的聽力損害。出現這種情況,家長務必要盡早地把兒童帶到正規的醫院去進行檢查,盡早地找出病因,及時地進行康復治療。
家長可以根據不同的聽力損失情況采用不同的手段,如輕度和中度聽力損失可以采用助聽器;重度和極重度可以采取人工耳蝸手術植入。在采取助聽器進行聽力補償后,需要密切觀察干預情況,如果佩戴一段時間助聽器仍無法達到滿意的聽力補償效果,應盡早地考慮人工耳蝸的植入,如科利耳人工耳蝸,其具有超薄精細的電極植入體,和深度可控的設計,有利于降低植入損傷,保護耳蝸結構和殘余聽力。
在植入人工耳蝸后,還要盡早地進入康復治療,有助于恢復患兒的言語能力。人工耳蝸術后之所以需要康復治療,是因為人工耳蝸并不等于健康人的耳蝸,兩者是有差別的或者是有差距的,康復治療本質上就是在揚長避短、彌補差距,以便患兒獲得更好的言語聽力康復效果。
如需了解更多聽力康復問題以及治療措施,可以咨詢專業的醫師或聽力師,在其指導下健康聆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