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度宮頸糜爛一般指中度宮頸柱狀上皮異位,是指異位面積占子宮頸總面積的1/3~1/2,一般不需要醫治,可自行消失,但若合并炎癥時,則很難自愈,需積極應用四環素等藥物進行醫治。
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,而是一種臨床征象,主要是由于在生育年齡階段,雌激素分泌旺盛,導致宮頸柱狀上皮的外移,使宮頸表面形成紅色顆粒樣的改變。這種改變不是疾病,而只是一種現象,在臨床上不會引起任何癥狀,所以也不建議臨床上給予任何的干預和治療,一般不需要醫治,可自行消失。
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患者通常并沒有明顯的癥狀,僅在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時,出現宮頸炎的癥狀,如腰酸、腹脹、下腹痛、白帶異常、性接觸后陰道出血等表現。如當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合并慢性宮頸炎等疾病時,就可出現上述癥狀,此時需積極的進行醫治。醫生會根據患者病原體的不同,而選擇相應的抗生素進行治療,例如沙眼衣原體感染所致的子宮頸炎,常用四環素(米諾環素)、大環內酯類藥物(阿奇霉素、克拉霉素、紅霉素)等進行醫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