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太陰脾經的原穴一般是太白穴。
足太陰脾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,其上含有隱白穴、大都穴、太白穴、公孫穴等穴位。中醫認為脾主運化,為后天之本,對于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,所以當出現腹脹、便溏、胃脘痛、噯氣等問題時,患者需要及時就醫。醫生可通過針刺、艾灸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進行針對性治療。
原穴是中醫專有名詞,一般指臟腑的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,中醫認為陰經的原穴即本經五輸穴(中醫基本術語,即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穴的總稱)的輸穴,而足太陰脾經屬于陰經,所以找其輸穴即可判斷出原穴,太白穴位于足大趾本節(第1跖趾關節)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,為足太陰脾經的輸穴,所以其原穴一般是太白穴。
太白穴可用于治療腸鳴,腹瀉,腹脹,胃痛,便秘等脾胃病證,患者不可私自對太白穴進行針刺、艾灸,以免損傷局部皮膚,不利于身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