宮頸糜爛是婦科常見病,中醫通過辯證施治,以調理氣血、清熱解毒、燥濕止帶為原則,達到治療目的。中醫將宮頸糜爛分為不同證型,具體辯證如下:
1、濕熱下注型
此型患者多因濕熱之邪侵襲下焦,癥見帶下量多、色黃質稠、有臭味。治療當以清熱利濕為主,常用藥物有黃柏、苦參、車前子等,通過煎湯熏洗或內服,以清除體內濕熱。
2、脾虛濕盛型
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濕濁內生,下注胞宮。患者帶下綿綿、量多色白或淡黃、無臭味。治療重在健脾利濕,常用藥物如白術、茯苓、山藥等,可配伍成方,以增強脾胃功能,化濕止帶。
3、腎虛不固型
腎虛則沖任不固,帶脈失約。癥見帶下清稀、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。治療上應補腎固沖、收澀止帶,可選用菟絲子、金櫻子、桑螵蛸等藥物,通過補腎益氣,達到固澀止帶的效果。
4、肝郁氣滯型
情志不遂,肝氣郁結,疏泄失常。患者帶下時多時少,伴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。治療宜疏肝解郁、理氣止帶,常用柴胡、白芍、香附等藥,以調和肝脾,舒緩氣機。
5、熱毒蘊結型
熱毒內蘊,損傷胞絡。癥見帶下量多、色黃如膿、或夾血絲、有臭氣。治療需清熱解毒、涼血止帶,可選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,以消除熱毒,促進宮頸修復。
中醫治療宮頸糜爛注重整體調節與局部治療相結合,根據個體差異靈活用藥,旨在恢復胞宮的正常生理功能,提高患者生活質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