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小板過低,即血小板減少,會嚴重影響人體的凝血功能,增加出血風險。血小板減少可能導致皮膚、黏膜出血,如鼻出血、牙齦出血,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(fā)內臟出血或腦出血,危及生命。
1、出血傾向增加
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,主要負責止血和凝血。當血小板數量過低時,人體的止血功能會大大減弱,輕微的磕碰就可能導致皮下出血,形成淤點或淤斑。
2、傷口愈合困難
血小板減少會影響傷口的愈合速度。正常情況下,血小板會迅速聚集在傷口處,形成血栓以止血。但血小板過低時,這一過程受阻,傷口難以愈合。
3、引發(fā)內臟出血
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可能導致內臟出血,如消化道出血、泌尿道出血等,這種情況通常較為嚴重,需要及時就醫(yī)。
針對血小板減少,醫(yī)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開具藥物治療方案。常用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,它可以抑制免疫反應,減少血小板破壞;免疫抑制劑如環(huán)孢素、硫唑嘌呤,可以降低免疫系統的活性,減少對血小板的破壞。但需注意,藥物治療應在醫(yī)生指導下進行,避免不當使用。
除了藥物治療,預防也是關鍵。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受傷機會,定期檢查和監(jiān)測血小板計數,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同時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增強身體免疫力,也是預防血小板減少的重要措施。